第六届土壤与地下水国际研讨会(SG2019)在深圳召开

10月27日,第六届土壤与地下水国际研讨会(SG2019)在深圳市举办。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黄润秋出席会议并做主旨演讲,深圳市副市长黄敏、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到会并致辞。

  

 本届研讨会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南方科技大学主办,土壤与地下水领域6家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本次会议邀请了多位国际国内院士和知名专家做主旨报告,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印度的近30位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土壤与地下水、环保、地质、农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主管部门代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单位研究和技术人员共450人出席会议。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发表主旨演讲

 黄润秋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把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领域,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了良好工作格局;二是明确总体方案,明确了到2020年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目标、任务和措施,以及远景目标和部署;三是加强基础工作,开展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等多项基础性工作;四是完善法律法规标准,初步形成了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标准体系;五是有序推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六是提升科技支撑,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设立了多个重点专项,组建重点实验室平台,实施一批试点和示范项目。

 在下一步工作部署上,黄润秋副部长披露生态环境部将聚焦《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明确的重点任务,尤其是要发挥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三者的生态环境质量、生态功能息息相关,在开展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时不能不能就水论水,不能就场地谈场地,要探索建立三者的协同防治模式。为此要在研究如何做好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研究如何做好土壤、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以及研究如何做好场地与区域的协同防治三个方面发力,开展综合修复管控,实现水土生态功能的整体保护和恢复。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约翰·切利作特邀主旨报告

 在大会特邀主旨报告环节,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约翰·切利在题为《北美地下水污染的历史及对中国的借鉴》的报告中指出,上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发生的诸多地下水污染案例,花了大量资源来监控和修复至今仍有很多难以克服的挑战,但在此过程中制定的环境法律法规可被视为“馈赠”给全世界的礼物。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戴维·斯特尔在题为《模型微生物群落的集合与演变》的报告中透露,他所在的实验室从构建和培养一个细菌群落入手,不断地研究和分析其突变,从而把取得的信息应用到环境中,使环境学家们更好地了解水质变化,开展污染防治。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戴维·勒纳作了题为《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城市地下水》的报告,他认为处理好地下水的问题,我们就能够最大程度地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因此他呼吁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改变地下水治理的策略,把地下水利用和管理结合起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倪晋仁作了题为《碘:似(四)海为家》的报告,他介绍了中国地下水碘分布的状况,希望通过对碘分布的调查和研究,从根源上缓解两亿中国甲状腺疾病患者的痛苦。南方科技大学教授郑春苗等5位专家学者也作了精彩报告。

  

  研讨会现场

 本届土壤与地下水国际研讨会研讨会为期两天,包括7场专题分会场研讨会、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与修复高级研修班、环保科技成果展览展示和青年学者专场等活动,可谓丰富多彩。在以往的五届会议上,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应邀到会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交流的近百项科研成果和创新技术得到了应用推广,有关政策建议积极推动了我国土壤及地下水相关立法和政策、规划制定,为我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科技支撑。